粘貼完所有裝飾一個花燈就基本完活兒了
2月14日,西安白鹿原上砲里塬西垇村。一個不大的院落在兒孫都回城上班之后,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和冷清。77歲老人王蒲芳依偎在臥房的火爐旁,忙著給一個手工“獅子燈”粘貼裝飾。
大廳里的鐵絲上懸掛著十幾盞五顏六色、各式各樣的手工花燈,數量規模和喜慶氛圍都遠不及她兒時做花燈的模樣,甚至不及老伴去世的前兩年。一院房只有她一人留守,一如她還在堅持的非遺花燈制作手藝。
手工制作花燈,幾乎貫穿了王蒲芳老人的一生,自八九歲給做花燈的父母打下手開始,至今已有近70個年頭。她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花燈制作傳承人。
王蒲芳的手工花燈
搓紙捻、劈竹篾、染彩紙、壓花瓣、鑿燈圍、綁骨架,到最后將各種半成品材料粘貼組裝成一個完整的燈籠,往往需要30多道工序。紙捻一頭要留個小尾巴,以備后面抹漿糊;專程從鯨魚溝帶回的竹子要劈開好幾層;選用兼顧吸水性和柔韌性的宣紙,染出漸變過渡色;用細繩均勻捆扎壓成皺紋狀,最后處理成花瓣;將腦海里各種動物造型用竹篾“復制”成骨架……每一個步驟既耗時又費力,眼花腰酸手疼是常有的事。
成品后的花燈色彩斑斕、造型生動,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。做燈送燈在父輩手里,都還十分興盛?!澳菚r候的關中地區,人們十分注重送燈的習俗禮節。娘家給出嫁的女兒送燈寓意‘送丁’,祝福女兒多子多福、人丁興旺,之后持續到外甥12歲,稱之為完燈?!蓖跗逊颊f,從20世紀末,手工燈籠逐漸被價格實惠、做工規整的電子燈籠所代替,之后逐漸勢弱,如今主要靠參加各種燈展和被收藏來維系收支平衡。
然而,每至年關,制作手工燈籠的執念,早已融入到王蒲芳的血液當中,不曾中斷。
昔日家家買送手工燈籠的盛況恐難復現,記憶中跳躍在孩童手中的燭火也再難燃起,但是花燈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卻薪火相傳、絢爛依舊。
文/圖 本報記者 李宗華
編輯:張佳萌